水利规划与设计

规划战略

  • 永定河“23·7”特大洪水对流域设计洪水成果影响研究

    毛慧慧;王叶;

    永定河“23·7”场次洪水过程中,受三家店至卢沟桥区间产洪量的影响,卢沟桥站洪峰流量和3日洪量均大于三家店站,这同以往永定河流域规划设计中卢沟桥站设计洪水成果直接采用三家店站设计洪水成果的情况不同。文章分析研究了三家店至卢沟桥区间产洪量增加对设计洪水成果的影响,采用以面积为参数的水文比拟法,对卢沟桥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分析计算,对提高永定河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应对浅山区洪水风险的能力具有较大意义。

    2025年12期 No.266 1-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落久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初期水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马海涛;王璐畇;沈静;胡波成;何景亮;

    为研究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初期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落久水利枢纽工程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工程蓄水初期对贝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水文情势发生显著改变,坝址处年均径流量减少3.4%,流速变幅增大;(2)水质指标保持Ⅱ~Ⅲ类标准,但BOD_5、COD_(Cr)等指标浓度上升;(3)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密度上升46.2%,底栖动物物种数减少38.5%,鱼类资源量下降52.3%。研究为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水生态保护措施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2期 No.26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都市核心区河流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丁富平;陈伟波;范丽;曾晨军;高珊;

    都市核心区水利风景区是升级城市空间品质、驱动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但人口密度高、文化需求多元以及多主体协同治理等特征对景区建设提出多维挑战。本研究以深圳大沙河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模型,指出景区存在的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缺失、文化品牌影响力薄弱等核心问题。通过实施“四位一体”策略,提升景区的生态服务、公共空间供给和文化传播等价值。研究成果构建了都市核心区水利风景区建设范式,为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年12期 No.26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

    徐震;赵钟楠;袁勇;唐世南;鲍彪;

    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改善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服务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母亲河复苏行动为重点,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路,并从河湖空间管控与保护修复、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地下水保护管理与超采治理、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了关键举措及保障措施,以期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左岸晋陕豫交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刘佳旭;方杰;钟振成;刘立国;王海棠;赵勇强;贺安民;李井峰;李九一;杨英明;

    生态廊道识别、格局构建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象、遥感、土地利用、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以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维持、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等5种生态服务功能为生态源地识别要素,科学构建生态源地识别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永济市生态网络格局。识别出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维持、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等源地分别11、13、18、13、10块,面积分别为976、7763、10907、10247、5673ha;将5种生态功能叠加后识别出25块生态源地,以中条山(18#)和黄河滩地(23#)源地重要性最高,总面积为17194ha;识别出38条最佳生态廊道和37个生态节点。永济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6886ha,占永济市面积的22%,以生境维持、固碳释氧功能为主;总体呈现“西集南聚北散东孤”的分布特征:西部集中,南部聚拢,中北部零散分布,东部相对孤立。生态廊道以短距离(<5km)廊道为主,数量占比达53%。基于永济市现有生态格局特征提出针对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2025年12期 No.266 19-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江河战略”背景下江河生态管护修复的思路策略

    张越;杨晓茹;徐震;姜大川;

    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全面推进,要求以流域为单元,以江河为纽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围绕“构建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目标,文章深入分析了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江河生态管护修复总体策略,提出“推进河湖分级管控和分类保护,加强河湖管护修复任务清单化、项目化”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以保护优先,遵循规律;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巩固提升、增强保障;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多级多维管控、分区分类治理、多方协同联动”的总体要求。研究提出江河生态保护修复与管控的措施建议,包括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地下水保护与超采综合治理、加强河湖管护标准化保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5年12期 No.26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防洪规划中提升“四预”能力的思路与任务

    赵宝旭;赵钟楠;张宜清;曹雪健;施文婧;耿晓君;

    防洪规划是防治洪涝灾害的顶层设计与项目建设根本依据。文章旨在应对当前防洪规划中信息化布局不足的问题,探索以“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规划新路径。基于我国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实践,提出了覆盖度-效能度-适应性的防洪体系能力三维模型,系统论述了防洪规划框架下“四预”能力布局方法与实施任务。本研究将信息化能力建设结构化嵌入规划体系,为实现智慧防洪和提升流域水灾害防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31-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水文水资源

  • 新疆近60年参考作物蒸散发气候响应分析

    魏光辉;张环;张蕾嫘;杨美娥;

    深入探究蒸散发演变规律,对于干旱区实施科学有效的农业用水管理意义较大。文章依托新疆地区典型气象站1960年至2020年数据资料,综合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以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以及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展开了细致剖析。结果显示:ET_0与风速均呈现出显著的减小趋势,而温度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与净辐射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ET_0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点,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净辐射变化的拐点分别为1997、2005、1988、2015年。ET_0、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净辐射所对应的赫斯特指数H分别为0.907、0.882、0.606、0.935、0.680。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ET_0与风速将持续保持减少态势,温度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与净辐射的未来变化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ET_0与各主要气象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化周期。其中,ET_0存在一个为期6a的主变化周期,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净辐射的第一主周期变化范围在8a至30a之间。ET_0的变化主要受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且风速对其影响更为显著。研究成果为新疆地区科学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合理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2期 No.266 37-42+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EWM-组合权重-FCE评价模型在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蔡健龙;徐绍飞;李朝毅;余铁钢;温平平;李博;

    区域地下水质评价对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精准评价地下水质量,以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EWM)-组合权重改进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CE),克服权重主客观偏差。结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Piper三线图对研究区水样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样中主要阴阳离子为Ca~(2+)和HCO_3~-,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_3-Ca·Mg型,受到碳酸盐岩溶解影响;水质为Ⅰ、Ⅱ类水,总体优良。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2期 No.26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极端降雨条件对防洪堤渗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赵琛;王煜;张方宁;周煜;

    为揭示极端降雨对防洪堤渗流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及加固措施效能,基于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土石坝渗流-边坡耦合模型,模拟5h极端降雨下渗流场演变规律,对比心墙与防渗土工膜加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未降雨时渗流场受控于上游水位,安全系数1.591;极端降雨后,渗流路径向浅层地基集中,坡脚水力梯度达0.68,孔隙水压力激增180%,5h后安全系数降至0.743,边坡失稳。加固措施中,心墙使下游水头降低62%(安全系数提升36.5%),土工膜减少入渗72%(安全系数提升38.9%),但后者易受施工缺陷制约。提出新建工程采用“心墙+土工膜”复合结构、既有堤坝以土工膜为主补强、应急工程快速铺设土工膜的优化方案,为极端降雨区防洪堤韧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2期 No.26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区间补偿调节的梯级水电站群水能计算方法研究

    梁楚盛;古家平;周佳;陈仕军;胡延龙;刘岩;

    随着流域梯级水电站群的逐步形成,采用传统方法计算梯级能量指标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补偿调节的梯级水电站群水能计算方法,并以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为例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顺序调节方式,采用区间补偿调节计算梯级电站保证出力更高,出力过程更加平稳,调节库容运用更合理,水能利用率相对更高。本研究可为待建电站的动能参数优化和已建梯级的运行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5年12期 No.266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CA-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安全驱动力分析

    高文博;张彦洪;张万光;胡磊;梁晨;何津东;

    构建基于PCA-熵权TOPSIS(以水为主线的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视阈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安全驱动力分析体系,利用2004—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统计数据,剖析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安全驱动力变化特征,揭示引起驱动变化的内在因素,并量化分析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水资源禀赋稀缺与空间分布失衡是承载力关键制约因素,经济子系统凸显高耗水产业胁迫效应,生态需水保障对承载力的增益效应;(2)空间异质性显著,兰州-河口镇分区稳定性(0.225)与龙门-三门峡低值区反映经济-生态协同差异;(3)时序演变显示2012—2015年工业污染致承载力下降,2015年后控污措施促回升,但2021年波动揭示系统脆弱性;(4)行政区划层面,2016年后兰州市等区域承载力跃升与节水技术推广及生态政策实施呈显著时序关联。未来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2025年12期 No.266 61-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博弈论-物元可拓模型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李朝毅;杨雨;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宁夏为研究案例,运用博弈论和物元可拓模型,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并探讨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2013—2022年宁夏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良好,主要障碍因子为耗地下水量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前者呈现北部聚集、南部分散的特点。银川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波动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12期 No.266 66-7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盆地设计暴雨雨型适用性与防洪风险空间分异研究

    张翊林;周向阳;陈百炼;雷文娟;牛志攀;

    为评估四川省暴雨雨型在气候变化下的适用性及防洪风险,研究基于四川盆地118个气象站逐时降水数据,对比实测降雨与手册雨型的时空偏差,采用柯西分布检验和风险分级方法,揭示区域防洪风险特征。结果显示:西南部雨峰滞后超10小时,最大1h雨量偏差达80mm,西部及西南部高风险区占比5%,东部雨型匹配较好。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时—空—量”三维评价体系及风险分级方法,揭示了降水时空分异规律,指出手册在盆地西部已不适用,需针对性优化防洪设计标准。

    2025年12期 No.266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研与管理

  • 碳化硅纳米晶须增强水泥砂浆抗冻融性能和导热性能试验研究

    傅军;季清磊;叶文韬;

    传统水泥砂浆在寒冷地区面临冻融损伤与低导热性的双重制约,现有研究尚未深入探索纳米材料改性砂浆的多性能协同提升机制。为此,文章研究碳化硅纳米晶须增强水泥砂浆的抗冻融性能和导热性能。通过掺入不同量的碳化硅纳米晶须,测试其抗冻融性能和导热性能,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掺入碳化硅纳米晶须能增强水泥砂浆的抗冻融性能和导热性能。当掺量为2%,在30、60、90次冻融循环后,抗折强度仍能达到7.2、2.9、2.3MPa,抗压强度仍能达到53.9、51.6、47.7MPa,导热系数提高了13.0%,热阻降低了11.5%。结合前期的抗渗性能研究数据,分析得出抗渗性能、抗冻融性能和导热性能存在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建筑工程提供耐久性设计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峡江水利枢纽闸门调度系统研究与应用

    张煜;周楠;刘亮;王颖;肖储君;徐曙光;

    针对峡江水利枢纽调度系统泄流曲线不完善、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等问题,文章构建了集成水库常规与闸门优化的联合调度系统。结合数值仿真与机器学习,建立Kriging插值泄流曲面模型,经实测数据率定后预测误差中位数降至7.25%。基于回溯搜索算法开发闸门优化调度系统,实现闸门开度组合的智能配置(可在30s内完成单次调度寻优计算),有效适应泄流需求大范围变化。研究成果为枢纽智能化调度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对推动我国水利工程调度科学化、智能化转型具有较大价值。

    2025年12期 No.266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孔密排浅埋暗挖隧洞的地面沉降研究

    周雷;李保宽;张天宇;赵洪桥;

    研究以宋庄蓄滞洪区富壁路9孔密排浅埋暗挖隧洞工程为背景,针对浅埋条件下多孔零净距隧洞群开挖引发的地表沉降问题展开系统性分析。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工程实践结合,揭示了群洞效应下地表沉降的叠加规律及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跳仓开挖+分步支护”的施工工法,后行洞室施工对先行洞室沉降存在显著二次扰动影响,监测数据显示,地表最终形成“W”型沉降槽,表明群洞叠加效应显著。文章验证了9孔密排结构在超浅埋条件下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多孔小净距隧洞工程提供了关键设计参数与施工控制依据,对城市密集区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12期 No.266 97-10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大模型在水利知识库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林圣德;管华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的融合,为水利行业的知识管理与智能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文章探讨了AI大模型水利知识库的技术原理、主要优势、系统架构及实现路径。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其在知识语义理解、跨领域融合、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为水利知识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实施方案。

    2025年12期 No.266 102-105+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有限元法的拱坝结构应力安全评估研究

    姚纪华;杨铭威;梁经纬;王祥;姜楚;韦玉霞;朱渊;陈迪;

    鉴于某拱坝体单薄、坝内局部应力超限、左右坝端坝顶深度30~60cm贯穿性裂缝、溢流面闸墩附近裂缝和坝下游面高程120m以下渗水并伴有析出物等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对拱坝加固前后的结构应力进行安全评估,研究其结构应力特征。结果表明:拱坝加固前存在局部结构应力不安全;通过分析加固后拱坝结构应力安全状态,并考虑工程造价和安全,优选了坝后肋墩方案;加固方案实施后运行至今,拱坝结构稳定且应力安全。研究成果可为拱坝结构应力安全评估和加固方案制定提供借鉴。

    2025年12期 No.266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蚀变花岗岩对水电工程建设影响研究综述

    詹志发;王继琳;张宇航;尹聪;廖哲文;黄晓林;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蚀变花岗岩广泛发育于水电工程区,因蚀变作用导致矿物成分重组与结构劣化,诱发围岩变形、坝基失稳、边坡滑移等工程灾害。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蚀变岩地质成因、物理力学特性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蚀变花岗岩水电工程的处置对策和风险管控建议,为复杂地质条件下水电工程安全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2期 No.266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计及输送容量限制的水光互补基地协调控制策略

    雷学良;徐思达;谈博;杨建伟;陈贵昌;田永航;秦晓婷;

    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各种类型电源取长补短实现多能互补,水光互补系统是其重要分支。文章以漫湾水光互补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气象、水情及运行数据,绘制光伏场站群负荷曲线和水电站入库、出库流量差积曲线,分析丰、枯、平水期水电与光伏出力的季节互补性。建立汇集不同电压等级输送线路的负荷平衡模型,考虑水库、机组、线路等约束,提出一种计及输送容量断面的协调控制策略,通过限制关键机组最大调节负荷,实现全面消纳水电和光伏负荷。通过实例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增加了水光互补系统的调峰容量,给出合理的线路检修计划。

    2025年12期 No.266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回填钢管计算规律分析与设计优化研究

    王川;罗培;赵健;杨川;黄珊珊;

    水利行业新规范为回填钢管设计提供了依据,但存在参数繁复、取值不确定等问题。为平衡工程安全及经济性、明确参数取值,提出“按一般情况考虑全线、特殊情况局部补强”的设计思路,对埋深、强度、抗外压稳定及刚度计算中各环节进行梳理。提出了针对埋深、车辆荷载、温度变化及不均匀沉降的处理建议,揭示了土弧中心角、管侧土综合变形模量的影响敏感性,为回填钢管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随机森林的填软土地基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应用

    周迪;黄静;

    针对沿海填海造陆区复杂软弱地层地基承载力准确评价难题,以深圳市沙井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为依托,基于265个钻孔勘察数据构建了包含328组样本的数据集。选取标贯击数、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埋深、压缩模量及土层类型作为特征变量,建立并对比了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地基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性能最优,测试集决定系数(R2)达0.92,均方根误差(RMSE)为8.6kPa;特征重要性分析显示,标贯击数(32.7%)、孔隙比(21.5%)和天然含水量(18.2%)是影响承载力的核心因素;工程验证表明,模型对5个典型构筑物地基承载力的预测值与勘察建议值相对误差均小于5%。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填软土地基的“数据驱动”式智能评价与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数据源的数字流域特征提取结果比较

    赵永超;王加虎;史艳华;

    流域特征提取是进行水文物理规律模拟、工程水文计算的先行工作。基于Aster GDEM、SRTM 1、SRTM 3和1∶1万地形图,利用ArcGIS及其扩展工具HEC-GeoHMS,提取目标流域的集水面积、坡度、主干河长及其比降、最长汇流路径等数字流域特征,并采用信息熵、套合差等方法,定量分析和比较各提取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地形图生成DEM来提取流域特征,DEM分辨率对提取结果的精度有重要影响;基于SRTM1、Aster GDEM和SRTM3提取的流域特征值的精度依次由高到低,提取的流域坡度、主干河长、最长汇流路径长度偏小,而主干河道和最长汇流路径的比降偏大。

    2025年12期 No.266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掺量淤泥固化土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林建涛;王文军;程潇;潘浩强;

    为探究低水泥掺量下淤泥固化土的静动力特性,开展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动三轴试验,探讨不同水泥掺量及养护条件下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动强度指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固化土的强度随水泥掺量增加而提高,其中动粘聚力呈线性增长,动内摩擦角则非线性下降。海水养护下强度整体低于清水养护,显示出海水侵蚀的抑制作用。本文明确了低掺量区的分界掺量,并揭示循环荷载对动强度指标的影响,为低水泥掺量固化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复杂流场下防撞墩抗冲刷装置防护性能研究

    廖榕俊;王炎;封林启;芦宇航;袁佩;

    为应对桥墩受船舶碰撞风险,墩前防撞墩设置日渐增多。防撞墩由于群桩型布置会引发墩前雍水与绕流现象,降低防撞风险的同时导致桥墩附近流场复杂化,进而加剧墩周的冲刷险情,增加安全隐患。因此,为加强防撞墩的抗冲刷能力,文章首次在防撞墩前加设冲刷板并采用ANSYS FLUENT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与参数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配置冲刷板的间距能够有效降低水流速度,减轻防撞墩与桥墩基础周围河床的冲刷。本研究的装置对各排防撞墩的平均减冲率依次为:12.19%、28.34%、9.5%;对桥墩基础平均减冲率为18.94%。文章研究结果可为实际桥梁工程中防撞墩的抗冲刷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12期 No.266 151-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氮耦合对绿洲观赏向日葵水热状况的影响

    张铮钧;周晨莉;于守超;张恒嘉;

    探寻北方旱区滴灌条件下水氮调控对观赏向日葵水肥热的最佳水氮管理制度。设置灌水量与施肥量两个因素。灌水量设置3个水平,土壤含水量分别维持在占田间持水量的55%~65%(W1)、65%~75%(W2)、75%~85%(W3);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低氮N1(60kg·ha~(-1))、中氮N2(120kg·ha~(-1))、高氮N3(180kg·ha~(-1)),氮素施用按照“基肥:现蕾期:开花期”为“4∶3∶3”比例分施,磷素(120kg·ha~(-1))、钾素(120kg·ha~(-1))和有机肥(450kg·ha~(-1))全部基施。研究结果发现:分析不同灌水量与施肥量对观赏向日葵的水热状况,轻度水分亏缺配合中等施氮量能显著改善观赏向日葵水热。不同水氮处理耗水量大小依次为W3N2>W3N3>W2N3>W2N2>W2N1>CK>W1N2>W1N3>W1N1,耗水量变化范围为246.22~298.07mm。本试验条件下,轻度水分亏缺和中等施氮量是观赏向日葵种植的最佳水肥管理制度,为北方旱区观赏向日葵水氮耦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12期 No.266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考虑温度-降雨影响的库岸裂隙边坡稳定性评价

    舒杭;雷阳;石嘉昕;朱瑞立;周靖人;卢祥;裴亮;

    库岸边坡稳定性是水利工程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尤其对于含裂隙的层状岩质边坡,其稳定性受水-力-热多物理场非线性耦合效应的显著影响。文章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平台,构建了融合岩体分层与裂隙网络渗透特征的水-力-热耦合数值模型。通过引入非饱和-饱和分区软化准则,量化分析了极端降雨强度历时曲线与温度梯度边界耦合作用下的边坡破坏特征。研究表明,温度应力与渗流场重分布呈现显著时空非对称耦合效应,致使边坡潜在滑移面由整体贯通向局部位置塑性扩展,揭示了温度应力场动态演化、降雨渗流-软化效应及裂隙渗流的协同作用机制。

    2025年12期 No.266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