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应奎;诸荣辉;李明;魏加森;刘培;
文章旨在解决倾斜岩基上水闸基础处理的稳定性问题,重点评估灌注桩基对闸室底板的相互作用效应及结构抗变形能力。通过建立闸室-地基整体的ABAQUS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了蓄水期、校核水位期、地震期和历史最高水位期4种典型工况下,群桩基础对底板产生的反作用力、结构扭转变形特征,以及闸室-地基系统的沉降位移与最大拉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土体最大位移值、闸室位移峰值及结构最大拉应力均低于规范允许阈值,群桩基础可有效协调荷载传递,整体位移场呈现对称分布特征。研究验证了倾斜岩基采用灌注桩基的技术可行性,为复杂地基条件下的水闸基础设计提供了量化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戚鹏;吴刚;程晴;魏志伟;王炎;
为探究非线性温度场耦合效应对大跨度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文章以惠南特大桥128m系杆拱桥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通过实测数据拟合拱肋截面温度梯度曲线,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该效应与整体温变工况下结构力学响应。结果显示:非线性温度场耦合效应对吊杆内力影响显著,短吊杆更敏感;系梁线形受其影响较大,最大位移达4.3mm;拱肋整体位移规律不变,其最大变形与整体升降温差值呈正比。文章揭示了该效应下系杆拱桥力学响应特征,为同类桥梁精细化设计与服役性能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正风;刘媛媛;刘洋;张维蓉;金菊香;
闽中山区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流量资料匮乏的问题。文章以洪水分界区无资料小流域武陵溪下岩水库为例,构建了由水文比拟法、地区综合法、瞬时单位线法、福建推理公式法及华东地区推理公式法等组成的设计洪峰计算框架,经比选后推荐了考虑沿海、内陆洪水区权重的瞬时单位线法成果,并通过所在及邻近流域水文站、已建水库洪峰参数地区综合线复核,水库50年及500年洪峰符合所在区域洪峰特征。文章研究的水库设计洪峰计算框架可为该区域无资料小流域水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彬;
在洞庭湖区重点院堤防加固项目实施过程中,水泥土搅拌桩方案作为边坡加固及软基处理的主导工法,应对着施工现场一些动态复杂问题的挑战。文章以稳定性控制分析为主线,优选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工况边坡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了含括优化规模及方案合理性、搅拌桩复合加固区位布置、临时施工平台设计、复合加固区设计参数、边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等五大方向的搅拌桩方案优化设计体系,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复用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和重要技术支撑。
2025年11期 No.265 96-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川;赵健;刘雄峰;张坤坤;
为解决水工隧洞设计中二维模型与三维模型在计算效率及精度上难以兼顾的问题,文章基于Midas GTS NX分别建立应力释放法二维模型及三维施工动态模型,结合多工况计算,对比围岩应力、变形等指标误差并分析误差影响因素,通过位移曲线及塑性区分布探究误差机理。结果表明:模型误差受围岩类别、侧压力系数、断面形状等多因素影响,并与塑性区大小呈正相关。文章提出了二、三维模型的适用边界,可为在隧洞设计中合理选择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100-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彧;
针对城市隧道长期运营中车辆动荷载引发的沉降问题,文章通过构建车辆-衬砌-土体耦合三维动力模型,结合Mohr-Coulomb准则与Plaxis2D等效荷载法,系统分析车速(20~100km/h)与车重(4~12t)对隧道底部沉降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车速超过80km/h或车重超过7t时,沉降呈现非线性跃升,其中12t超载工况沉降量达基准值的5.3倍;基于2mm沉降控制阈值,建议运营限速60km/h、限重9t。研究揭示了土体动力响应的阈值效应,为隧道安全运营与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泰瑞;谭忠艳;郭杰;李文浩;方宁;
为满足通沟污泥处理后细砂的循环利用要求,文章对上海某通沟污泥处理站处理后细砂的有机物含量及表面有机物的剥离去除进行研究。采用物理超声清洗、化学试剂清洗及物理化学耦合法,分别对细砂样品进行有机物剥离实验,探讨了超声功率、清洗时间及化学试剂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批次细砂样品的元素组成以SiO_2为主(质量占比>50%),含Fe、Al和Mg等金属氧化物,有机烧失率均大于5%。3种方法均可降低有机烧失率,当超声功率为500W、六偏磷酸钠浓度为20g/L和搅拌时间5min时,剥离效率最高。但是,细砂的有机烧失率仍无法从13.42%降低到5%以下,还需进行后续研究。研究结果为通沟污泥处理后细砂样品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思雅;于守超;周晨莉;张恒嘉;
为系统总结水氮耦合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文章以中英文核心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构建领域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水氮耦合研究目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文献产出遵循指数增长规律,形成以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的科研集群,合作网络总体呈现核心-边缘拓扑结构。研究内容历经作物产量调控-水氮运移-效率优化三大阶段,当前研究聚焦于水氮协同增效与生态经济平衡等前沿方向。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能够为该领域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17-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启润;张金霞;刘兴荣;马彦杰;王玉昆;黄瑶;
为探究不同拦挡坝下,泥石流拦挡坝泄水涵洞的调控性能,文章基于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对其进行研究。试验记录堆积体启动过程和振动加速度变化,分析运动特性,对比了两类坝在堆积体启动、振动加速度变化、破坏力方面的差异。研究为拦挡坝科学布设提供支持,揭示泄水涵洞重要作用,并且提供了评估拦挡坝抗冲击能力的新方法。
2025年11期 No.26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哲于;沈斯亮;
文章构建乙醇-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复配体系,探究其对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的增溶与解吸效果。结果表明,80%乙醇+4wt%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ween80=4∶6)+0.6wt%NaCl的复配体系可使TCE溶解度达156,469.75mg·L~(-1),较纯水提升141.24倍。高温(45℃)和碱性(pH=11)条件下,TCE解吸率较常规条件下(85.56%)分别提升6.99%、5.70%。复配溶液通过降低界面张力(接触角由150.6°降至2.4°)和粘附功(降幅74.4%),显著促进TCE解吸。FTIR分析表明,吸附以弱物理吸附为主,解吸后特征峰恢复且无新共价键生成。
2025年11期 No.265 129-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喆恒;张振营;张友文;陈文杰;卢冰可;黄渤;
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是排土场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文章以江西某铜矿排土场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对4种不同级配的试样进行了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结果表明:(1)试样偏应力随应变增加而增大且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2)低围压下各级配试样的偏应力差异小,高围压下差异显著增大;(3)相同干密度条件下,黏聚力与有效黏聚力随含石量提高而降低,内摩擦角与有效内摩擦角则增加;(4)邓肯-张模型拟合曲线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矿山排土场的稳定性计算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士星;刘念武;刘兴旺;肖琪璋;李明广;
为评估伺服混凝土支撑在抑制基坑开挖诱发环境扰动中的控制效果,文章聚焦地下管线沉降特性,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伺服支撑与传统混凝土支撑支护体系的差异,着重分析伺服系统直接作用区(千斤顶侧)与间接作用区的控制效能差异。结果表明:伺服支撑使管线平均沉降量较传统支撑降低,且能有效控制沉降增速,其直接区与间接区主要影响范围较传统区域大幅缩小;研究首次揭示伺服支撑在直接区对地连墙变形控制更显著,而间接区对管线沉降抑制效果优于墙体控制。该成果阐明了伺服系统分区控制机理,为优化基坑支护设计、降低周边环境影响提供了新依据,创新性提出基于作用区域差异的伺服支撑效能评价方法。
2025年11期 No.265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浪浪;吴红刚;朱兆荣;关伟;刘旭;徐磊;
对于长期服役性下螺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演化规律应重点关注,特别是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对承载性能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文章现场原位试验与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分析了螺杆桩单桩及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特性、桩周土压力分布规律以及桩土应力比的承担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螺杆桩受力特征呈现出3个阶段(弹性、塑性、极限阶段),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的误差小于10%,证明了其可靠性,复合地基浅层土部位出现土拱效应。研究成果为螺杆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工程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50-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