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规划与设计

规划战略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动力改善效果评估

    丁瑞;胡丹辉;陈宇;喻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受行政分区与水利工程调度影响,青浦、吴江、嘉善边界口门封闭,水流不畅,在一体化发展新要求下,需寻求新的调度模式。文章分析了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水资源调度格局,提出了打开嘉青、昆青、闵青3处行政边界优化方案以畅通水系。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评估边界打开后一体化示范区水动力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嘉青、昆青与闵青边界处受益面积分别达25、88.5、127km~2,受益区水体流动性提升了8%~25%,河网水动力显著提升。

    2025年11期 No.265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四预”赋能和多业务协同的数字孪生蓄滞洪区建设

    赵琳;奚歌;许健;王芳;张旭;张亚玲;

    文章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围绕蓄滞洪区精准防洪调度与多业务协同需求,构建了涵盖“四预”全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应用体系。通过整合蓄滞洪区容积结构、人口动态、洪水淹没模拟等数据,设计了19个应用场景,服务于水务、应急、基层管理等多级用户,支撑汛前预报、汛中应对及汛后管理的科学决策。研究成果可为蓄滞洪区智能调度、灾害应急响应及多部门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

    2025年11期 No.265 6-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里诺尔流域生态环境危机与应对战略

    刘家慧;魏加华;张宜清;吕洁;李宗礼;

    推进达里诺尔流域系统治理对维系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稳定、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达里诺尔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及成因,提出流域系统治理对策。结果表明,自21世纪以来流域年均气温增速较为明显(+0.286℃/10a),年降水量整体保持稳定(+1.2mm/10a),河流径流和尾闾湖泊的入湖水量呈下降趋势,湖泊面积减少18.9%,流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文章提出以水为核心管控要素、以“一湖四河、一核三区”为重点的达里诺尔流域保护和发展总体布局,以及分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策,为达里诺尔流域实施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合台风预报信息的水库汛期水位两阶段动态控制策略

    孙立飞;王占海;杨晴;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地区传统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模式下洪水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融合台风预报信息的水库汛期水位两阶段动态控制策略,通过构建分阶段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域计算模型和迭代优化计算方法,拓展了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区间。海南省大隆水库的计算实例表明:该策略可显著提高水库的兴利效益。研究成果可为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地区水库汛期防洪调度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丰江河流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覃叶红萍;谭超;秦民;刘志敏;胡涛;钟丽坤;

    为助力广东省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文章聚焦东江最大支流新丰江,梳理其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遵循需求指引、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实施必要性、紧迫性、前期工作基础及重大制约因素等,提出治理措施与实施安排。结果表明,新丰江干流有防洪任务河长现状达标率仅40%,治理措施韶关段(27.88km)以河道清障、新建堤防为主,河源段(9.45km)以堤防达标加固为主,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总投资约96652万元。

    2025年11期 No.265 22-2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章江中下游近70年洪水要素演变特征分析

    邓怡武;辛俊松;许小华;甘建军;李德龙;陈嘉俊;汪贤勇;

    为探究章江中下游1953—2022年洪水要素的长期演变规律,构建“趋势-持续性-周期-突变”多维分析框架,文章综合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法、滑动平均差检测法、Morlet小波变换等多种方法对年最高水位,最大洪峰流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年最高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并于1985年发生显著突变,存在26年主周期及17年次周期;年最大洪峰流量于1992、2018年发生显著突变,下降趋势不明显,呈现19年和37年双主周期;两者趋势均具有强持续性。研究可为区域洪水风险分析和下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26-3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水文水资源

  • 基于GIS技术和克里金方法的黔西南州地下水质量评价

    彭纪超;郑伟;邹山山;刘埔;

    在岩溶地区地下水管道发育,污染来源错综复杂。文章以黔西南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质量指数(GWQI)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克里金方法对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估。研究发现,碳酸盐岩溶解、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以及局部石膏溶解使研究区水化学类型呈Ca-Mg-HCO3型水和SO4-Ca型水分布。评估结果显示,46.88%的地下水水质优良,46.88%良好,6.25%一般,Na+、K+和NO3-超标是水质一般的主要原因。通过GIS和克里金方法分析,发现研究区中部、南部和西北部水质优良或良好,部分地区因离子超标水质一般。该研究为地下水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其他地区地下水污染和水质变化的监测与管理提供了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31-3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水文水动力模型的降雨多情景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

    景博慧;

    为应对小流域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精细化需求,文章以陕西省罗敷堡流域为对象,建立耦合降雨特性与多维情景的评估体系。通过细化雨型分类构建降雨情景库,采用水文水动力模型进行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山洪灾害的危险性主要分布在小流域河流沿岸;100年一遇情景下高中危险性范围显著大于20年一遇;偏后集中型降雨情景下的评估结果危险情况更高。该研究针对不同雨型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和评估,为当地山洪预警系统升级、提升危险性评估精度提供了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黄花滩灌区信息化建设效果评价

    梁晨;张彦洪;买小虎;孙栋元;高文博;张万光;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优化灌区供水管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文章以古浪县黄花滩灌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黄花滩灌区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梳理其体系架构,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水资源保障系,调度中心平台建设体系,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体系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结果显示: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体系的建设对古浪县黄花滩灌区智慧水管理体系建设影响最大,水资源保障体系影响最小;调蓄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介于Ⅱ级(中等实现)与Ⅲ级(基本实现)之间,评价结果与黄花滩灌区调蓄供水工程信息化实际建设情况相符合。研究结果为提升灌区管理效能,保障灌区工程设施高效运行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54-5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间作对农田土壤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阴天珩;齐广平;

    间作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讨论了间作系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灌溉方式和施肥制度,综述了间作对农田土壤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间作通过优化作物的空间配置和时间管理,提升了水分、养分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改善了土壤结构与肥力,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精准灌溉和施肥不仅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025年11期 No.265 59-6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人机反演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杨红岩;鄢继选;姚亚东;孙少平;吴昌波;

    土壤水分是生态、农业和水文等领域的核心参数,精准监测土壤水分在资源管理与环境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凭借其高时空分辨率、灵活性强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土壤水分反演的新型技术手段。文章从物理机制出发,系统解析无人机反演土壤水分的辐射传输原理,重点对比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及机器学习三类方法的适用场景与精度差异。针对数据获取环节,深入探讨多光谱与热红外传感器标定、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策略及地形自适应飞行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文章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无人机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测方面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

    2025年11期 No.26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热回灌研究现状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王杰;刘埔;杨淼;刘丹;黄梅;

    地热回灌技术对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2011—2024年701篇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 Space等工具分析发现:国际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中国机构发文量居前十;国内发文量前十机构集中于京津地区。研究侧重存在差异,国际关注系统优化等,国内聚焦特定热储研究等。借鉴国际前沿,我国应优化输送技术、加强系统智能管理,推动产学研协同并完善政策,以促进地热回灌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No.26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研与管理

  • 复杂地基水闸闸室稳定性三维数值计算

    张应奎;诸荣辉;李明;魏加森;刘培;

    文章旨在解决倾斜岩基上水闸基础处理的稳定性问题,重点评估灌注桩基对闸室底板的相互作用效应及结构抗变形能力。通过建立闸室-地基整体的ABAQUS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了蓄水期、校核水位期、地震期和历史最高水位期4种典型工况下,群桩基础对底板产生的反作用力、结构扭转变形特征,以及闸室-地基系统的沉降位移与最大拉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土体最大位移值、闸室位移峰值及结构最大拉应力均低于规范允许阈值,群桩基础可有效协调荷载传递,整体位移场呈现对称分布特征。研究验证了倾斜岩基采用灌注桩基的技术可行性,为复杂地基条件下的水闸基础设计提供了量化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线性温度场耦合效应对铁路系杆拱桥力学性能影响

    戚鹏;吴刚;程晴;魏志伟;王炎;

    为探究非线性温度场耦合效应对大跨度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文章以惠南特大桥128m系杆拱桥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通过实测数据拟合拱肋截面温度梯度曲线,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该效应与整体温变工况下结构力学响应。结果显示:非线性温度场耦合效应对吊杆内力影响显著,短吊杆更敏感;系梁线形受其影响较大,最大位移达4.3mm;拱肋整体位移规律不变,其最大变形与整体升降温差值呈正比。文章揭示了该效应下系杆拱桥力学响应特征,为同类桥梁精细化设计与服役性能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闽中山区小流域设计洪峰计算

    刘正风;刘媛媛;刘洋;张维蓉;金菊香;

    闽中山区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流量资料匮乏的问题。文章以洪水分界区无资料小流域武陵溪下岩水库为例,构建了由水文比拟法、地区综合法、瞬时单位线法、福建推理公式法及华东地区推理公式法等组成的设计洪峰计算框架,经比选后推荐了考虑沿海、内陆洪水区权重的瞬时单位线法成果,并通过所在及邻近流域水文站、已建水库洪峰参数地区综合线复核,水库50年及500年洪峰符合所在区域洪峰特征。文章研究的水库设计洪峰计算框架可为该区域无资料小流域水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稳定性控制的堤坡加固水泥土搅拌桩方案优化设计体系研究

    何彬;

    在洞庭湖区重点院堤防加固项目实施过程中,水泥土搅拌桩方案作为边坡加固及软基处理的主导工法,应对着施工现场一些动态复杂问题的挑战。文章以稳定性控制分析为主线,优选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工况边坡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了含括优化规模及方案合理性、搅拌桩复合加固区位布置、临时施工平台设计、复合加固区设计参数、边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等五大方向的搅拌桩方案优化设计体系,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复用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和重要技术支撑。

    2025年11期 No.265 96-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工隧洞数值模型的适用边界研究与计算方法选择

    王川;赵健;刘雄峰;张坤坤;

    为解决水工隧洞设计中二维模型与三维模型在计算效率及精度上难以兼顾的问题,文章基于Midas GTS NX分别建立应力释放法二维模型及三维施工动态模型,结合多工况计算,对比围岩应力、变形等指标误差并分析误差影响因素,通过位移曲线及塑性区分布探究误差机理。结果表明:模型误差受围岩类别、侧压力系数、断面形状等多因素影响,并与塑性区大小呈正相关。文章提出了二、三维模型的适用边界,可为在隧洞设计中合理选择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100-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循环动载作用下隧道长期变形特性分析

    徐彧;

    针对城市隧道长期运营中车辆动荷载引发的沉降问题,文章通过构建车辆-衬砌-土体耦合三维动力模型,结合Mohr-Coulomb准则与Plaxis2D等效荷载法,系统分析车速(20~100km/h)与车重(4~12t)对隧道底部沉降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车速超过80km/h或车重超过7t时,沉降呈现非线性跃升,其中12t超载工况沉降量达基准值的5.3倍;基于2mm沉降控制阈值,建议运营限速60km/h、限重9t。研究揭示了土体动力响应的阈值效应,为隧道安全运营与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1期 No.26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通沟污泥处理后细砂中有机物的剥离去除研究

    刘泰瑞;谭忠艳;郭杰;李文浩;方宁;

    为满足通沟污泥处理后细砂的循环利用要求,文章对上海某通沟污泥处理站处理后细砂的有机物含量及表面有机物的剥离去除进行研究。采用物理超声清洗、化学试剂清洗及物理化学耦合法,分别对细砂样品进行有机物剥离实验,探讨了超声功率、清洗时间及化学试剂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批次细砂样品的元素组成以SiO_2为主(质量占比>50%),含Fe、Al和Mg等金属氧化物,有机烧失率均大于5%。3种方法均可降低有机烧失率,当超声功率为500W、六偏磷酸钠浓度为20g/L和搅拌时间5min时,剥离效率最高。但是,细砂的有机烧失率仍无法从13.42%降低到5%以下,还需进行后续研究。研究结果为通沟污泥处理后细砂样品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氮耦合研究态势与热点分析

    郭思雅;于守超;周晨莉;张恒嘉;

    为系统总结水氮耦合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文章以中英文核心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构建领域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水氮耦合研究目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文献产出遵循指数增长规律,形成以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的科研集群,合作网络总体呈现核心-边缘拓扑结构。研究内容历经作物产量调控-水氮运移-效率优化三大阶段,当前研究聚焦于水氮协同增效与生态经济平衡等前沿方向。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能够为该领域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17-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拦挡坝泄水涵洞对泥石流动力过程影响及调控性能研究

    李启润;张金霞;刘兴荣;马彦杰;王玉昆;黄瑶;

    为探究不同拦挡坝下,泥石流拦挡坝泄水涵洞的调控性能,文章基于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对其进行研究。试验记录堆积体启动过程和振动加速度变化,分析运动特性,对比了两类坝在堆积体启动、振动加速度变化、破坏力方面的差异。研究为拦挡坝科学布设提供支持,揭示泄水涵洞重要作用,并且提供了评估拦挡坝抗冲击能力的新方法。

    2025年11期 No.26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乙醇-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复配体系对TCE污染土壤增溶解吸研究

    胡哲于;沈斯亮;

    文章构建乙醇-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复配体系,探究其对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的增溶与解吸效果。结果表明,80%乙醇+4wt%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ween80=4∶6)+0.6wt%NaCl的复配体系可使TCE溶解度达156,469.75mg·L~(-1),较纯水提升141.24倍。高温(45℃)和碱性(pH=11)条件下,TCE解吸率较常规条件下(85.56%)分别提升6.99%、5.70%。复配溶液通过降低界面张力(接触角由150.6°降至2.4°)和粘附功(降幅74.4%),显著促进TCE解吸。FTIR分析表明,吸附以弱物理吸附为主,解吸后特征峰恢复且无新共价键生成。

    2025年11期 No.265 129-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考虑级配影响的铜矿排土场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特性

    马喆恒;张振营;张友文;陈文杰;卢冰可;黄渤;

    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是排土场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文章以江西某铜矿排土场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对4种不同级配的试样进行了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结果表明:(1)试样偏应力随应变增加而增大且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2)低围压下各级配试样的偏应力差异小,高围压下差异显著增大;(3)相同干密度条件下,黏聚力与有效黏聚力随含石量提高而降低,内摩擦角与有效内摩擦角则增加;(4)邓肯-张模型拟合曲线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矿山排土场的稳定性计算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伺服混凝土支撑对管线沉降影响研究

    熊士星;刘念武;刘兴旺;肖琪璋;李明广;

    为评估伺服混凝土支撑在抑制基坑开挖诱发环境扰动中的控制效果,文章聚焦地下管线沉降特性,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伺服支撑与传统混凝土支撑支护体系的差异,着重分析伺服系统直接作用区(千斤顶侧)与间接作用区的控制效能差异。结果表明:伺服支撑使管线平均沉降量较传统支撑降低,且能有效控制沉降增速,其直接区与间接区主要影响范围较传统区域大幅缩小;研究首次揭示伺服支撑在直接区对地连墙变形控制更显著,而间接区对管线沉降抑制效果优于墙体控制。该成果阐明了伺服系统分区控制机理,为优化基坑支护设计、降低周边环境影响提供了新依据,创新性提出基于作用区域差异的伺服支撑效能评价方法。

    2025年11期 No.265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静荷载作用下螺杆桩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杨浪浪;吴红刚;朱兆荣;关伟;刘旭;徐磊;

    对于长期服役性下螺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演化规律应重点关注,特别是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对承载性能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文章现场原位试验与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分析了螺杆桩单桩及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特性、桩周土压力分布规律以及桩土应力比的承担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螺杆桩受力特征呈现出3个阶段(弹性、塑性、极限阶段),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的误差小于10%,证明了其可靠性,复合地基浅层土部位出现土拱效应。研究成果为螺杆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工程参考。

    2025年11期 No.265 150-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设计施工

  • 自压管道设计关键技术

    张治浩;

    自压管道输水技术借鉴坎儿井工程原理重力流输水,实现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水利用率、增加输水效率、节约能源的目的。文章通过对已实施的自压管道灌区项目开展设计经验总结,分析提出自压管道设计泥沙、规模、管材、安全等关键技术要点。实践表明,该技术理论在新疆同类项目设计中进行运用,确保工程规模合适、管道设计合理、工程运行安全,为“新时代坎儿井”项目中自压管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11期 No.265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高强螺栓节点优化设计

    赵杭;沈波;马文龙;王炎;袁佩;

    螺栓连接是装配式钢结构构件的主要连接方式,栓接节点作为整体结构体系中的关键受力部位,其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针对栓接节点的优化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文章以新型装配式铁路便梁钢支墩为依托,建立了局部栓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化模型,并对支墩腹板高强螺栓连接节点中母板所受孔周应力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为克服有限元建模工作量大的难题,搭建了GA-BP神经网络节点应力预测模型,并将螺栓横纵间距、母板厚度、螺栓型号4个构造参数作为网络神经元,利用该模型对母板孔周应力中的最小值进行预测,从而得到该预测值对应的各构造参数来实现节点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设计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节点参数后的母板孔周最大应力由196.1MPa下降至136.8MPa,降低了30%,实现了优化设计的目标。

    2025年11期 No.265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