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江侠;任涵璐;王立明;果有娜;
海河流域作为华北粮仓的重要区域,农业缺水将影响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是解决海河流域缺水问题的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文章在分析现状农业供用水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和海河流域内现有工程向农业补水的可行性及补水范围和补水量。结合引黄和东线干线的供水范围,从深层地下水超采和引黄水源退减等角度,论证农业补水范围;从恢复地下水超采、保障农业粮食安全等角度,确定调水需求。最终确定农业补水范围为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中东部地区,需补水量11.5亿m~3。建议优化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布局,在城市供水的基础上扩大供水范围和供水目标,使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进一步提质增效。
2025年10期 No.264 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张宜清;黄火键;张继昌;于艺;陈俊;曹雪健;
全球气候变化使洪水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科学完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有效提升重特大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极为迫切。通过分析重庆市洪水风险特征、保护对象分布、洪涝灾害损失及成因,研究提出重庆市安全韧性防洪减灾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对策。结果表明,重庆市同时受过境洪水和本地洪水双重威胁,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受过境洪水威胁大、损失风险高,本地洪水致灾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按照“流域统筹、分区施策,畅排增蓄、联调控险,综合减灾、韧性提升”的防洪减灾思路,从流域、区域、城镇三个层面优化防洪体系布局,从实施江河行洪通道治理、推进防洪调蓄工程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精准调度防洪工程、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防洪能力提升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完善重庆市防洪减灾体系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No.264 6-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方美清;王明艳;王晶晶;孙璐;徐红;朱青云;
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游憩、健身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人的身心健康颇为有益。文章立足对盐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现状分析,引入康复性景观、亲自然等理论,遵循整体推进、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特色彰显的原则,提出以水筑园、以水润景、以水养人、以水造绿、以水塑文的优化设计路径,旨在设计出具有康养、生态等复合功能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提升盐城市的环境福祉,且为其他城市滨水公园的升级改造提供新视角。
2025年10期 No.26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魏忆凭;张家子;
文章聚焦城市江河整治工程,探索基础设施复合化与景观融合提升策略,以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结合方法,以吴淞江整治工程(昆山段)为例,归纳出堤景融合、城江融合、滨江可达三大策略。构建景观融合提升的策略原则、框架与实践路径,旨在促进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协调统一,提升景观空间品质,为其他江河流域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及该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2025年10期 No.264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慧;
为分析北京市通州堰宋庄蓄滞洪区规划与功能,以宋庄蓄滞洪区工程为研究对象。在简述通州堰防洪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明确宋庄蓄滞洪区在通州堰防洪体系中的作用,详细阐述蓄滞洪区工程规划范围、规模及具体措施,分析并总结防洪工程的功能与价值,得出滞洪区防洪工程的积极意义及待改进之处,旨在为构建更安全高效的城市防洪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强化城市防洪体系的自我修复与抵御自然灾害的韧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10期 No.26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雪欣;葛晓霞;赵晓晨;张亚娟;
国家水网是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其效益和影响均较为显著。为提升环境影响源头预防效能,充分发挥水网综合效益,通过梳理水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及重点工程,深入分析各类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基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提出水网建设规划环评技术体系框架和评价重点,应用于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环评案例,并总结了水网建设规划环评现存问题。
2025年10期 No.26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辉;倪晋;贲鹏;王久晟;
淮河中游来沙大幅减小,河槽不断下切,局部河势变化剧烈,崩岸风险加剧,影响了防洪、航运及沿淮经济发展。文章以淮河中游怀远南湖险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淮河中游险段崩岸等级划分方法,综合考虑了险工段的岸线状况、河道边界条件、局部河势摆动情况、近岸河床冲刷程度及近岸河床坡度变化情况等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崩岸后可能致灾损失,构建了蓝色岸段、橙色岸段、红色预警岸段具体划分标准。结果表明:怀远南湖险段上段为橙色预警河段,建议加强监测,下段为出现崩岸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的红色警戒岸段,建议实施护岸工程。为淮河岸滩稳定性评价提供示范作用,为淮河干流安徽段河道管理及堤防安全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0期 No.264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卜克俭;李慧;王晓雨;
为了克服城市供水短期水量预测单一LSTM模型在精度与泛用能力上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集成学习框架的CFOA-Adaboost-LSTM改进组合模型。该模型以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为基模型,经Adaboost集成学习增强,再借捕鱼优化算法CFOA自动寻优超参数,以提升预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较单一LSTM基模型和AdaboostLSTM模型,提出的预测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13.33%和1.63%。该模型可为智慧水务泵站的优化调度提供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贺翠华;李光传;唐非易;
韶山灌区作为新中国水利建设的重要典范,是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复合型水利遗产。文章从遗产基本要素、历史沿革、核心特征、多元价值、保护现状及发展路径等维度,系统梳理其作为灌溉工程、红色地标、生态廊道的多重属性,揭示其在治水理念、民生保障、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新时代水利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0期 No.264 43-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马方凯;高祎;廖卫红;李海辰;梁永帅;郑和震;
为提高武汉市汤逊湖流域红旗湖片区在强降雨条件下对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和蓄排设施的协同效率,采用InfoWorks ICM建立一二维耦合的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精准模拟区域洪涝过程。基于排口与调蓄池联合调控的策略,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红旗湖片区排口水位预降情况和调蓄池启用状态设置多种工况,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与滚动优化策略动态求解不同工况下最优闸泵控制规则,并模拟最优策略下的洪涝响应。结果表明,调蓄池的参与和排口水位的预降措施能有效降低地表淹没面积与排水系统负荷,泵站运行时长和闸门动作次数也有所降低,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运行压力和洪涝风险,提升了调度效率,可为内涝防控提供支持与参考,对指导智慧排水系统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10期 No.264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雷洪成;刘达;洪昌红;段凯;
为揭示广东省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变化规律和恢复机制,选取湛江市赤坎区、霞山区8眼深层承压水监测井2018-2024年地下水埋深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水位动态法及空间插值技术,系统分析地下水埋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深层承压水埋深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变化速率达-1.94m/a,2024年末平均埋深较2018年降低11.64m,水位上升区面积占比达94.5%。(2)水源置换工程实施使区域地下水开采量从2018年4659万m3锐减至2024年2.8万m3,地下水压减率达99.9%,赤坎区局部区域因未完全关停地下水取水口,仍存在弱上升区,表明人为因素与水位回升趋势呈现显著响应关系,高于降水量波动对深层承压水的影响。研究证实水源置换等地下水管控措施对超采区水位上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为南方丰水地区地下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54-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唐珊;李臻;叶植滔;周雨奇;邱冰;
重大引调水工程中,主体与配套工程的合理划分是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边界,其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工程设计能否统筹协调、整体效益能否及时发挥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国内典型重大引调水工程主体与配套工程的划分原则及实施成效,总结了主体与配套工程划分的实践经验,初步提出了划分原则建议,并通过典型工程的适应性分析验证其可行性。研究成果旨在为后续重大引调水工程的主体与配套划分提供经验借鉴,并为《调水工程设计导则》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汤之飞;倪坚敏;
为系统对大中型灌区工程建设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文章通过海南省牛路岭灌区工程案例,结合工程渠系建筑物施工的重点难点,对工程建设期间的施工用地、设计变更、工期控制、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支付、工程验收等7大方面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强化用地保障、严管质量安全、发挥项目法人统筹优势等风险防范策略,为灌区工程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有效规避风险提供经验和借鉴。
2025年10期 No.264 63-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金磊;周家丰;
山区光伏电站易受暴雨冲刷影响,排水不畅可能引发积水、水土流失及边坡失稳等问题,给光伏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文章以三亚100MW农光互补项目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光伏电站排水系统流量计算、排水口优化、水系连通及边坡防护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套适应复杂地形的排水设施布置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降低了积水风险、水土流失及边坡失稳隐患,为山区光伏电站的优化设计与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10期 No.264 67-7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中天;雷超;张亚洲;苗玉杰;许强;汪院生;
湖泊滨岸带的挺水植被在水土保持、水质净化以及藻华防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聚焦太湖西北湖区,以宜兴市所涉太湖岸线为研究对象,借助多种卫星影像数据集,深入探究了太湖西北部滨岸带挺水植物的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滨岸带挺水植物的分布特征、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功能的变迁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挺水植物的面积和分布岸线长度经历了先急剧减少而后有所回升的过程;自21世纪以来,宜兴岸线的EVI指数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且整体呈上升态势,表明该岸线的挺水植被正逐步恢复。本研究成果不仅为太湖滨岸带宜兴段湖泊的水文生态特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还为未来太湖西北部沿岸地区滨岸带的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10期 No.264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梁柱;胡鑫;马振亮;蔡定雍;褚学伟;
文章以某农村地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地下水化学指标的变异特征,并结合变异系数法与熵权法构建复合权重水质指数(CEWQI),同时利用健康风险模型评估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地下水指标中pH变异系数最小(3.97%),NH4-N变异系数最大(126.3%),整体数据变异程度较大。CEWQI模型有效解决了信息量与变异程度的问题,健康风险指数表明儿童的硝酸盐健康风险略高于成人,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成果为地下水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更准确、全面的方法,丰富了评价结果,并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汪金文;齐广平;
水氮调控是改善土壤环境和维持农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作物生长、产量提升及生态环境维护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文章综述了水氮调控对不同质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深入分析了施氮量、灌水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等关键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揭示了水氮调控在土壤微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此外,还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植物根系在水氮调控下的变化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最后,依据不同土壤质地与作物类型,提出了水氮优化管理策略,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2025年10期 No.26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体洋;罗栎媛;李效梅;
为了探究云贵走廊三生空间2000—2020年的景观格局演化特征,文章从斑块和整体两个尺度,结合10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量化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斑块尺度下生态空间斑块形状趋于破碎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严重,生活空间与之相似,但生产空间反之;(2)整体景观尺度下斑块的破碎度在增加,朝多样复杂化的趋势在发展,景观丰富度在逐年增高。研究丰富了云贵走廊特征研究的理论方法并为今后云贵走廊的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曾海涛;马金珠;郭玉宁;张丽;
为推动武威市地下水资源规划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决策,以武威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地下水模拟软件模拟并比对武威盆地地下水埋深在时空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虽然武威盆地经过治理后地下水水位相较于过去几年降速有所减缓,地下水漏斗规模逐渐缩小,但持续的超采仍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研究明确了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开采现状,为武威盆地地下水超采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94-10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江;董建忠;
为提高塔里木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与工程运管水平,探索数字孪生支撑复杂流域治理路径。以开都孔雀河为典型,开展数字孪生建设试点,按照“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的思路,通过整合多源实时监测与L1~L3级地理空间数据夯实数据底板,开发了洪水演进、水量调度等专业模型库及智能调度知识库,成功构建了覆盖水旱灾害防御、水网智能调度、田间水量分配及泵组异常智能预判的四大核心系统,首次在塔河实现了“孪生流域-水网-灌区-工程”四维有机融合,有效支撑了工程实时监测预警和方案预演。通过创新提出的“四模型分建+一体化集成”的“4+1”协同开发模式,破解了水利业务与IT技术实现的专业壁垒。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复杂流域系统化应用提供了示范实践。
2025年10期 No.264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瑞萍;王富;夏玉红;田树民;赵卓琪;王培蓉;
季节性冻土区的衬砌渠道在冬季和春季的冻融循环中,容易因温度的变化产生冻胀和融沉,为探究冻融期内的温度变化差异以及温度变化带来的混凝土变形量。以衬砌渠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动监测系统和人工方法对不同点位的温度和混凝土变形量进行监测,揭示了衬砌渠道的温度动态变化特征和混凝土变形量特性。结果表明:在冻融期内,基土内的日平均温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保温板上和混凝土内部则呈锯齿状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混凝土变形量均在1cm以内,在坡面3/5处、2/3处、底部更容易发生冻融破坏。研究可为季节性冻土区衬砌渠道的施工、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2025年10期 No.264 108-11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连国;吴勰;万国勇;黄兰波;刘杨;张李荪;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AI大模型驱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报告的智慧化生成以及智能校核体系的构建。通过详细的分析,阐述了传统报告生成的痛点,以及AI大模型所带来的范式革命。文章提出了“三层递进式内容生成”和“多智能体协同校核模型(MAV)”等核心创新架构,并从技术实现路径、应用场景与价值分析、挑战与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阐述,旨在为水利设计单位在报告生成与校核方面提供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No.264 113-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国东;陈德令;陈秋帆;宗大翔;
文章基于规范对中、低拱坝建基面要求的灵活性,由基岩变形模量探讨了中、低拱坝适合的建基面要求。采用数值模拟法,变化基岩变形模量来模拟不同的坝基开挖深度和建基面的地质条件,分析坝体应力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坝基地质条件、基岩变形模量与坝体应力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建基面适合的地质条件要求,可用基岩变形模量来量化控制范围。文章提出了中、低拱坝建基面可选择Ⅲ_1~Ⅲ_2类岩体,基岩变形模量在5~10GPa。创新点在于用基岩变形模量来量化建基面要求,为中、低拱坝建基面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10期 No.264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许小荣;朱明远;石佳晨;
大坝变形是评估大坝安全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变形趋势对于保障大坝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变形数据的非线性特征和复杂的影响因素,提升预测精度面临较大挑战。为此基于“分解-重构-预测”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结合群智能优化算法的变分模态分解(VMD)-双向长短期神经网络(BiLSTM)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经遗传算法(GA)优化的VMD把原始数据分解为若干个本征模态分量(IMF),并通过计算样本熵将其分为4类。随后使用经改进灰狼算法(IGWO)优化的BiLSTM分别对这4类分量加入环境因素进行预测,最后将4类分量的预测结果叠加获得大坝变形的最终预测结果。工程实例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大坝变形,其测试集上平均MAE、MAPE、RMSE分别为0.115、0.038、0.143,相较于传统预测方法,展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与稳健性。
2025年10期 No.264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倩倩;曹雨;朱明轩;潘飞飞;
为探究尾矿料密实度对尾矿库漫顶溃坝的影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强降雨作用下不同密实度条件下尾矿库的溃坝机制。构建初期坝与子坝模型,人工降雨模拟漫顶条件,利用传感器监测溃坝过程。结果表明,低密实度工况下子坝因接触冲刷快速溃决,而高密实度工况下渗透-冲刷耦合作用延长溃决时间。两类破坏均因漫顶渗透,但低密实度危害更显著。研究揭示了密实度对溃坝模式的调控机制,为工程防控提供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133-13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强兵;杨予;刘恒;徐佳慧;孔世超;林柯伊;
在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基础上,探讨超声声速用于诊断混凝土板整体损伤的换能器布置和测距优化方法。首先,通过混凝土板的静载损伤与波传播试验,对比基于挠度的整体损伤和基于声速的路径损伤的异同;其次,建立并基于实测结果校准有限元模型;最后,在该模型上计算并对比整体损伤测量结果与不同测距下路径损伤的均方误差。结果表明:混凝土板临近破坏时,实测路径损伤与整体损伤的最大误差可达79.4%;450mm平测测距模拟得到的路径损伤与实测整体损伤的均方误差最小。结论为: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板的路径损伤不应直接等同于整体损伤;整体损伤实测前宜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超声测距进行优化分析。
2025年10期 No.264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潘迪挺;侯宏伟;李贺东;
文章研究了不同纤维间距和基体类型对多根螺旋形钢纤维在混凝土基体中的粘结性能的影响,并使用直形纤维以及单根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根螺旋形纤维在初步脱粘后粘结力会出现第二次增长,且在滑移阶段中前期所维持的粘结力显著高于直形纤维,但基体剥落的出现会劣化螺旋形纤维与基体的粘结能力。纤维拔出过程中的变形作用可使螺旋形纤维的峰值荷载和拔出能达到直形纤维的2倍以上,且纤维增强基体中的约束效应能使螺旋形纤维粘结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研究结果可为螺旋形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No.264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贵冬;王中美;褚学伟;漆增璠;梁柱;杨凤竹;
文章以贵州省某磷石膏堆场附近的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取动态淋滤的方式,研究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磷石膏淋滤液中氟在红黏土中的迁移过程,分析在不同土层中氟浓度变化特征,揭示磷石膏中氟的释放机制,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层磷石膏淋滤液中的氟浓度,均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快速降低阶段和缓慢降低至平稳阶段的变化特征。并且,降雨强度越大,淋滤液中的氟浓度越高;当降雨强度为60mm/h时,Elovich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相关系数R~2为0.921;当降雨强度为90mm/h和120mm/h时,扩散方程与双常数方程的拟合程度更佳,R2分别为:降雨强度90mm/h时,扩散方程为0.991,双常数方程为0.984;降雨强度120mm/h时,扩散方程为0.991,双常数方程为0.998。在淋滤实验过程中不同土层氟浓度与时间和pH呈负相关性,在0、10、20cm土层中氟浓度与电导率EC呈正相关性,但在30cm土层呈现负相关性;对比发现在20cm及30cm红黏土层中,磷石膏淋滤液中氟含量低于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
2025年10期 No.264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永得;马瑞;王强强;李银科;杨晓宝;
揭示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光伏阵列风沙运动特征,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以武威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为研究区,测定了9个观测点的风速变化、输沙量,且观测了地表蚀积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光伏阵列有效降低风速、光伏阵列和草方格沙障有效降低输沙量、地表风蚀程度;光伏阵列区域上风向前10排光伏阵列风蚀风积程度明显。针对该区域应采取更为严格的固沙措施,光伏阵列10排之后的区域,则可实施常规的固沙措施。研究结果,揭示了沙漠光伏阵列风沙运动特征,为沙漠防沙治沙的最佳治理方案的比较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No.264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